詠鳥詩


在香港唸小學最後一年,參加過升中會考試,還有兩個月才放暑假,國文科鍾友蘭老師引領我們欣賞古典文學與窺探聖哲先賢為學做人的道理。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燕詩〉和〈慈烏夜啼〉是我們首先讀到的: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泥銜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 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畫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

詩中的曾參,就是孔夫子以孝道傳重古今的得意門生。

曾子的父親喜歡吃羊棗子,後來父親死了,他就終身不再吃羊棗子。

有一次,他到山裡斬柴,誰料家裡卻忽然來了客人。他的母親十分焦急,因為家裡既沒有錢,也沒有存糧,不知怎樣招待客人。情急之下,母親就用牙齒咬破指頭,希望兒子感應。在山裡的曾參,忽然感到一陣心痛,想到家裡是不是出了甚麼事情,於是就急忙背了柴趕回家去。

曾參在孔子門下受業,老師很看重他,傳了他一部《孝經》。「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進德修業的守則:「我每一天都必定多次自我反省。幫人做事,有沒有用心盡力去辦妥呢?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有沒有堅守信諾呢?老師傳授的學問,想要給與別人分享,自己有沒有用功溫習呢?」

這與《論語‧學而‧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脈相承的。

詠鳥詩”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詠鳥詩 – 萬里長城連萬里

迴響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