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正體字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根源於包羅萬象,兼收並蓄,生命力頑強,更與時並進,天天向前。

漢語盛載著華夏文化,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道德基石,心焉嚮往的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無數華夏族群建立的國度,五千年來被譽為「禮義之邦」。今時今日,聚居五大洲76億以上的地球居民,當中大約有兩成甚或以上是龍的傳人。承傳光大華夏文化的炎黃子孫,自古以來,使用的都是漢語。

粵語(Cantonese)是傳遞古漢語與正體字的主體,故以傳統上有「粵語最古雅」的講法。普通話(Putonghu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年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把國語(Mandarin)改變成的新稱謂。Mandarin普通話的講法係满大人,直接指明是满洲帝國的官話。

國務院也同時發出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公告,「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於全國地區推行,兼且定於一尊。可是,在中國大陸、台灣與及香港的土地上,仍然生活著華裔八大族群:漢满蒙回藏苗猺黎,以及其他千百種族。

配合普通話使用的文字,也隨即同樣被一尊為簡化/體字(Simplified Hanzi,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那就是中國大陸管治地區被簡化/傷殘了的正體漢字。簡化字其實不是簡體字。民族社群使用的語言文字,大多以約定俗成,方便使用為原則,亦會隨著時代流轉變化。以描繪圖像為主的漢字,會就著容易書寫減省筆劃,變成簡體字。例如:剛才的「才」,正體為「纔」;報仇的「仇」,正體為「讎」。

1956年元月,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2013年6月國務院公布《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了大約2,500個規範簡化字。沒有被簡化的正體字,則被稱為傳承字。傳承字/正體字,在寰宇五分之一甚或以上的使用華文人口當中,行將灰飛煙滅!

古漢語‧正體字”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普教中及中學文憑試 – 萬里長城連萬里

迴響已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