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兒語 ‧ 普通話


為甚麼說普通話是胡兒語?普通話原先的名稱是國語(Mandarin),满大人,清朝的官老爺。出自明清官話,並非漢語,亦非粵語或者港式粵話。是胡化的漢/華語。

中國的官方語言早期以中原雅音為正音,即上古漢語時期,是周朝至漢朝流行於中原的全境通用語言。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漢族政權第一次轉移到南方,使得中原雅音南移,漢語正音因此分為南北兩支。但因東晉遷都南京,中原雅音為基礎正音,由於當時中原漢民帶來雅言並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知識階層,稱為「士音」,雅言和吳語逐漸融合成為南京官話。

南北朝時期,南朝治下的江東崛起,超越中原地區,成為漢民族文化的正統地帶。因此以中原雅音為基礎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語言的正音。

隋朝統一天下,進入中古漢語時期後與流行於中原的中原雅音融合,以《切韻》《廣韻》為標準的唐宋官方語音成為全國通用的正音。

蒙古征服南宋,位於北方的燕京首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黃河流域逐漸衰落。元朝依據的仍然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音(汴洛音)做為共通語的正音。

明朝滅元都南京,「一以中原雅音為正」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確立標準國語。
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南京移民之北京四十萬人超過了北京人口,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南京官話的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的腔調,逐漸產生含有北京聲調的官話,作為國語正音的官話又再次分為南北兩支。當時的北京官話仍不成熟,通行範圍主要在北京及周圍地區的民間,地位較低,官場仍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

明清兩代來華的西方傳教士講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南方官話,周邊國家亦如此,比如日本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期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官話。

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話的腔調,經過時間,北方腔調官話的影響逐漸擴大。清中葉以後,北方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主流的地位。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時至今天,若然您用普通話罵/漢華人,就係「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唐代詩人司空圖寫過《河湟有感》:「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晚唐河湟地區被吐蕃所佔,失土之民不僅沒有奮起反抗,反而紛紛用胡語辱罵自己同胞,令詩人悲嘆不已。如今時移世易,時代和環境不同了,香港已不再被異族佔領,但辱罵同胞這一點和一千多年前並沒有甚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