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來家國 ‧ 通識


1967年,在香港左派暴徒「反英抗暴」,遍地散佈「同胞勿近」土製炸彈的恐怖氛圍之下,還是得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分佈港九兩地的試場,參加中學會考。這個考試所得的成績,決定了一生的前程。

那個時候,參加中學會考的編班非常簡單。中四及中五祇是按中三數學科成績分班,成績優良的送上甲數班,或者稱為理科班;成績普通的,就編入乙數班,或稱文商社班。自己當年考的是中、英、乙數、中史、西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和公民,一共十科。大家都戲稱之為十項全能。感謝學校這樣的安排,為我們的通識學習打好了基礎。

之所以要下背城借一的決心,是因為可供我們升讀的大學祇有兩所,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100個小學畢業生,祇有兩至三個能夠考入大學。在中文中學就讀的學生,又唯有力爭中文大學的學額,因為英文程度遠遠及不上英文中學畢業的學生。這樣,入讀大學的機會又減去半!

考的雖然是十科,也全部過了關,但是獲得優良的僅有三科。萬幸的是因為是身為原校畢業生,僥倖得到優先取錄,升讀中六預科班。兩年全無休假,不分春夏秋冬的苦讀,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也沒有怎樣休息重整,便又馬上準備大學入學考試。

中、英、普數、中史、西史和地理是大學預科應考的科目。選擇地理科的原因,是我們還可以選擇往台灣繼續學業,因為那邊的國立大學優先取錄港澳僑生。自己酷愛研習天文地理,氣象變化,希望到台灣升讀氣象地理。

大學預科考試公布,英數兩科而外,都得到良好的成績。满心歡喜的向台灣國立大學編入丙組的醫學系和氣象地理學系遞上申請表。可是,竟然在體格檢查上觸了礁。出問題的地方是萬料不到的視力,原來自己與生俱有黃藍色弱,還好不是色盲。希望就學的兩個學系,可都有視力正常的要求。

終於,退而思其次,留港入讀中大新亞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