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來家國‧同志仍須努力


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遺囑的華夏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臨終之前,說出了長眠於南京紫金山的願望。「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中山先生夫人宋慶齡與他的兒子孫科及眾位葬事籌備委員多次登上紫金山實地勘察,才選定了紫金山中部的中茅山建立中山陵。宋慶齡又表示陵墓應建在南面的緩坡上;墓址還須高過明孝陵,並且「不可使人在更高處建墓」。

南京有超過2500年的建城史與及近500年的建都史,故此歷來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稱譽。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割據江東孫權將治所移到秣陵,在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要塞拱衛,並改秣陵為建業。其後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將都城從武昌遷至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之稱的建業,開啟了南京的都城史。南京自此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長期被視為華夏皇朝的正統所在,也是首批被列作國家歷史文化的名城之一。

中山陵在葬事籌備委員40多份公開徵求得來的陵墓設計當中,選用了呂彥直的設計,整體平面呈警鐘形,與中山先生「喚起民眾」的遺囑吻合。陵園吸取中國古代陵墓的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階將主要建築連為軸線,並布置大片綠地,將陵墓建築群聯接成與背景山勢相稱的宏大整體。

陵墓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的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以肅穆的藍白色調和厚實的建築構型表現出沉靜恢弘的氣度,配合國父的身分與成就,也令遺屬稱心满意,是近代建築史上融合中西文化的經典之作。

然而,中山先生長眠於此,恐怕就沒有機會見證遺囑:「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的實現了。因為翻閱華夏史料,從來沒有記錄一個政權是由南而北,統一神州錦繡山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