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來家國‧長江大橋


回程經過百年前北洋政府尋求興築的南京長江大橋。那是一座橫跨長江鐵路公路兩用特大雙層鋼桁梁橋,連接津浦鐵路滬寧鐵路,使南北交通主動脈京滬鐵路得以貫通,成為交通要津和命脈。她也是第一座完全由國家設計及建造,並且基本上採用國產材料架起的巨大橋樑,在橋樑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20世紀60年代末,大橋建成通車以前,過江倚靠的祇是火車渡輪!

為甚麼建座大橋得用上半個世紀?水深流急,工程浩大固然是個原因。但是稍為探究一下,便會知道,那50年是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末代皇朝之後,中華大地遭逢內外交煎的黑暗歲月。首先是軍閥割據與混戰,然後是8年抗日戰爭,與繼起的第二次國共內戰,總共耗費了超過40年。

早前於1957年完工的武漢長江大橋,無論設計和施工,都是在蘇聯專家幫助下進行的。但是,中蘇決裂後籌建的南京長江大橋,全盤設計和施工,就都是自力更生完成的。這是我們在個多月的行程中,唯一見著的宏大基建工程。

1972年8月底的星期天,我們在九龍農圃道新亞書院誠明堂辦了個公開座談會,分享訪問團此行的見聞感受。一如所料,大禮堂在座談會開始前半小時經已满座。原先坐著的中大校友,訪問團團友的親朋戚友,都把座位讓給陸續到場的記者和巿民,站到門外去了。大會亦特別在禮堂外和兩邊走廊設置揚聲器,讓不能進場的會眾可以聆聽。

座談會分享的內容,除了探訪各地接待單位的介紹和匯報,與及遊覽觀光所見之外,全都是團員個人觀察和感受。當日恰巧是新晚報25年報慶的日子,座談會的開會辭和花絮,也給刊登在報章的頭版。談話的高潮出現在答問及自由發言的環節,會眾最關心的是大陸民眾日常生活與衣食住行的情況。另外一個焦點,就是還留居鄉鎮的親朋戚友,生活是否依舊簡樸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