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八達嶺長城城頭站了一會兒,還拍下了相片存照,終歸是要回到現實。在鄰近九龍城寨農圃道新亞書院誠明堂匯報過神州萬里行的見聞感受之後,得專注個人前程與路向。
完成5月份最後一張學位考試《論語》試卷後,便填寫及寄送大批求職表格和書信往政府、津貼及私人機構,尋找自己可以做得來的工作,進入社會大學。可是,到9月份大中小學全都開課了,卻連一次面試的機會也沒有。
跟同病相憐的校友談起來,得著的結論是我們有著很多共通之處。首先,我們全是中大文科而不是理商社科畢業生。其次,我們都是「火紅的年代」學運的活躍份子。再次,我們都沒有宗教信仰。最後,我們生長自社會的中下家庭。加上香港還是一個英國殖民地,經濟也還未有「起飛」。
但是,20世紀70年代對台灣海峽兩岸三地來說,是邁向世界最重要的10年,也是個人認識美國和加拿大的開始!雖然,曾經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選修了幾個世界和美國歷史的學分,以及還記得父親有一位移民加國萬錦巿故友遷徙避秦的邀請。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席位由中共取代。加拿大實行多元文化政策,將所有制度化種族歧視廢除。香港主權移交臨近,港人選擇移民加國。
1974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因水門事件下台;國際能源機構設立。
1975年:美國支持的南越政權正式瓦解;台灣總統蔣介石逝世。
1976年:1月,周恩來病逝;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唐山大地震。9月,毛澤東病逝,文革四人幫垮台。
1978年: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
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中美建交;中越戰爭;伊朗革命;蘇聯入侵阿富汗,美蘇關係再度惡化。
那10年對個人立業建家和香港成為東方明珠影響至深至遠至鉅的,就是香港「經濟起飛」和「核心價值」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