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


父親在收到放仔升中會考派位通知書後,知道他獲派的祇是個三年的實用中學學位,而父親卻希望他進文法中學。多方打聽之下,知道教育司署在九龍籌辦了所中文中學,還有10個中一學位尚未填滿,便為他提出申請,轉換學校。有著同樣想法的家長不少,派位組唯有安排在一家小學,開兩個課室,進行選拔考試。考的依然是中英數,成績最好的前10 名,可以得到個學位。

大姐帶領放仔前去應考,卻甚麼文具也沒有帶,惟有跟校務處借了枝铅筆進入考場。1960年9月,放仔便在那所校舍還沒有建成,暫借家也是新辦的工業中學幾個課室的文法中學上課。由於是後補生的關係,自然是被編進升中考試成績最差的F班。

60年前香港中學採用的是精英教育制度,每年升級考試,成績不怎麼理想的,會被著令退學或者留級。中三那年,放仔在祇有27人的C班上課。年終考試結果,獲准升讀中四,以及勸令退學與留級者各9人。班主任宣布完畢,課室內的窗戶、桌、椅和黑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第二天還傳來有位同窗尋求短見的消息。

中三升中四進行文理分班,根據的標準是中三期終考試數學科和總成績。究其實,文理班的分別,不過是數學科分為高級與普通數學吧了。放仔在文科班修讀的10科是,中、英、數、中史、西史、地理、公民、生物、化學和物理;參加中學會考的也是這10科。

能否升上中六,也自然是得看會考的成績。放仔原本沒有達到錄取的標準,幸好學校顧念原校畢業生,予以收容。下一個目標是大學入學考試,對手是身經百戰的猛將,出路卻祇有一條。唸英文中學的可以憑藉會考成績,申請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放仔可是沒有選擇的。

那些年代的精英,跟60年後廣受環宇先進文明國度讚賞歡迎的年青俊秀比較,是頗有距離的。振衰起蔽、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靈動如水、創意無窮的新生族群。他們經歷了「和平佔中」、「雨傘運動」、「魚蛋革命」、「反送中」、「逆權抗爭」和「反港版國安法」的奮進、洗禮與磨練。他們破釜沈舟,橫空而岀,光耀全球,也為人類開闢了永續發展的新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