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飲和食德


倆口子萬聖節的午飯是在戶外和著金風細雨在戶外吃的,因為我倆未能出示疫苗接種證明或者護照,卻依足了孔夫子跟現代人健康飲食原則和環境保護觀念的規定。

夫子在《論語第十‧鄉黨篇》說:日常享用食材不妨弄得精細。不吃帶著異味的食物和變壞了的魚、肉。不吃看起來不新鮮、發出臭味和烹調不妥的食物。不是用餐的時候,不吃飯。不吃處理不當和沒有配合調味醬料的飯菜。進食的肉量不可以比主糧多。惟獨飲酒並無規範,但不能飲醉。

我們可以吃素,當然最好。但是如果真是無肉不歡的話,也可以選擇對大自然損害比較少和自然飼養、折磨較少的肉類。中國自古已著重食療,亦有「上醫治未病」的說法。古希臘醫藥之父希波克拉底亦有名言「食物即你的醫藥,醫藥即你的食物」。 可知揀飲擇食的重要!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順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換而言之,就是說人類必先滿足於飽食,然後輪到愛和被愛等等需要,才能考慮到「個人尊嚴」與「理想實現」的更高生命層次。

馬斯洛這個理論正好跟《管子‧牧民》篇所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含義不謀而合自。管子的原意是指糧倉充實了,人民才會懂得做人的禮節;衣食豐足了,人們才能顧及榮譽和恥辱。但是,在今時今日個人和拜金主義壓倒一切的超級大國政府和財經機構,衣食足夠有餘,可就知榮辱了嗎?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楓葉國房地產價格飛漲,聯邦政府無所作為,更兼濫用庫藏,借債度日,安居樂業,談何容易?國庫不但空虛,還出了個黑洞,說甚麼行公義講誠信求和諧?

〈漢‧晁錯‧論貴粟疏〉:受凍的人對於衣服,不要求輕暖;挨餓的人對於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饑寒到臨身上,就顧不了廉恥。難道我們的好日子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