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香港中學文憑中文科考試


中學文憑試中文科五張考卷為甚麼會這麼難?

〈卷一〉難在要閱讀理解的文章裡有文言文!以往一直在課堂沿用選有〈愛蓮說〉、〈詠鳥詩兩首〉、〈赤壁賦〉等文言文字的範文教學經已被廢棄,教育局僅提供幾百篇參考篇章供師生選用,變成無兵可練;

就是語體文也是個問題,學生喜歡看的讀物,不少是用廣東話,或者是廣東話夾雜些英日韓等的「香港話」,比如香港小童群益會(The Boys’ &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刊印的《一起走過創傷的日子》、《櫻桃小丸子》等, 修辭用語與語體文總有距離;

上網瀏覽,看到的更加難以歸類;結果卻被考核出:理解能力有問題!

〈卷二〉難在語文分離,不能「我手寫我口」。日常講的是「香港話」,寫的要是語體文/「白話文」,那是以近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的中文書面語。

另外,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不足,理解欠佳,加上忙於補習溫習備考,沒有剩餘去讀好生活這部大書,可以寫點甚麼?

卷三、四難在中文課堂外的溝通用多種語言混雜的「香港話」,而考的卻是「標準」的廣東話。加上50%甚或以上小學及初中遵從教育局指示「普教中」。同學若在小息及或午飯時間用廣東話交談,遭遇舉報,可能會受處分。

回到家裡,望子成龍的父母,也拼命希望用普通話跟心肝寶貝溝通!這樣幫得上考「標準」廣東話口試的忙?況且那個又是甚麼樣的「標準」?

卷五是以上各種難處的總和,還要加上迎合「評卷參考」的要求!

這樣的考試,與其說:「一試定生死」,無寧是:「一卷定生死」!

對這個「華洋雜處」,素來「重英輕中」的社會,這是怎樣的一個諷剌?!

中文科考不好會遭扼殺美好的前途!

香港一旦淪陷,港式粵語及正體字就得殉葬!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關係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以至於發揚光大!

守護華文漢語 ‧ 保衛台灣香港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普教中及中學文憑試


要講普通話,寫簡/殘體字,對於近百份之九十以廣東話及或英語作為母語(Mother tongue),與使用正體字及或英文(English)作為本地語文(Hongkonglish)的香港人(HKers)來說,委實淒涼!長此以往,還會斬斷她與華夏文化的連繫,撲滅本土文化的生機。

在香港守護漢語,得先搶救中文科。香港被英國交還中共管治後,特區政府奉承黨國旨意,首先在中小學語文基礎教育強行推動「普教中」。

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簡稱「普教中」,是港府及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的推廣普通話政策,將普通話取代廣東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主要教學語言,取代以廣東話為主的母語教學。

語常會從2008年起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撥款資助學校推行普教中。語常會推出撥款計劃,普教中學校的數量才逐步上升。政府執意強行,花費巨額於學校撥款、評估與調查之上。

由於教學成效存疑,教育局亦曾承認「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部分中學接受教育局資助,改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引起「推普廢粵」爭議。

話雖如此,但是該政策自2008年推行至今,全港已有超過71%小學設普教中班別,當中有25%的學校已全面推行普教中。中學方面,約有25%中學設普教中班別,一般普教中只於初中實施,高中課程祇是因應「中學文憑試」所需而定。

高中生能否跨過大學門檻,必須香港中學通過文憑試,並且獲得四個核心科目課程3+的成績,中文科是其中的一個。2012年初試啼聲,中文科考獲3+大學接受入學的文憑考試成績的準高中畢業生僅及半數。

2013-2018的考試成績又如何?沒有一屆考生取得3+成績達到六成!

https://www.wikiwand.com/zh-hant/%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6%96%87%E6%86%91%E8%80%83%E8%A9%A6

http://www.hkeaa.edu.hk/tc/HKDSE/assessment/exam_reports/exam_stat/2012.html

守護華文漢語 ‧ 保衛台灣香港

守護華文漢語 ‧ 保衛台港 ‧ 台灣國語


官話/國語(Mandarin)渡過台灣海峽進入臺灣,是清朝雍正朝庭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公用明清官話的結果,並且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鳯山、彰化、諸羅也加以設置。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二次大戰結束後半世紀,在中國內戰中敗退至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以國語運動推行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語。由於官話在台灣因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臺語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者「臺灣版藍青官話」。

臺灣當地有些國語語音的特色,如ㄣ[ən]、ㄥ[əŋ]不分、平翹音不清等特徵,普遍存在於各族群;甚至連電視新聞播報員也那樣發音。一般來說,這些語音不被認為是臺灣國語。

臺灣的國語和臺灣國語兩者關係,類似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和地方普通話的關係。臺灣國語亦有臺北腔、臺中腔、臺南腔、東部腔等不同的區別。

二戰日治時期的臺灣,「國語」是指日本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日本語。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取代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成為臺灣最高統治機關。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以綜理各項治臺事務。當時在臺灣最常用語的是日語和臺語,遷臺的國民政府官員由於語言障礙,幾乎無法與百姓溝通。雖與日本的「國語」用法名稱截然不同,但近現代「國語」名詞語源實來自20世紀初的日本。

港式粵語、國語與台灣國語全都是用漢語正體書寫的,普通話寫的則是簡化/殘體字。王翠華撰寫的《普通話vs 國語—兩岸對話一本就通》為華文讀者列出5600條中國大陸語詞,以避免在詞彙與語調溝通障礙。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關係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以至於發揚光大!

正體‧簡體‧簡化‧殘體


配合漢語書寫的漢字是正體,方便書寫減省了些筆劃的是簡體,傷殘正體以利文盲學習而成的是簡化/殘體。中共威權政府為對應簡化字將正體字叫做繁體,是華夏五千年文化來的新生事物,存活了不過五十年!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在語言文字的西化運動方面,中國大陸出現了認為應該放棄漢字運動的「漢字落後論」,論述基礎主要有兩點:出版印刷技術遇瓶頸與及不利學習。

拼音文字符號種類少,而且已發展出打字機,但是漢字眾多,不能透過打字機排印,得用巨型鉛字排版房。鉛字排版房需要很大的空間,字模的生產成本亦高,排字員也需要相當時間熟練;還有,檢字須耗費大量時間,因而印刷效率低落,不利知識普及。

漢字難寫難讀,在清末民初時,知識份子便認定漢字是中國識字率低下的主因。他們提出漢字的缺點是「三多五難」:「三多」是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於是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中國走向衰亡,必須改造漢字。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中共建立政權後,在1956年中國大陸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方便學習及辨識,以利符合救國的思想。

漢字由於比拉丁字母複雜,學習難度會較大,但當深入學習之後,漢字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形、音、義」都包含在字裡。漢語在不同知識領域的絕大多數詞彙,都是用三千個常用字構成的,易學易記,便於學習各種知識。

簡化字反而令民智低下,國家衰落;爱党爱国,何如愛國愛家!

普通話‧廣東話‧香港話


近70年前,中國大陸出現了個新政權。新政權才成立7年,就將講普通話,寫簡化字,組合成現代標準漢語,並且頒布廣泛通行全國。然而,中國大陸以外使用漢語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對漢語卻有不同稱謂。台灣稱為國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叫做標準華語,港澳特別行區稱謂跟中國大陸沒有分別。

將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在語言方面沒有「統一」的大業,就這樣給普通話/满大人(Mandarin)完成了?

秦始皇帝在統一神州大陸的同時,實際上也確立了政府文告使用的「官話」(Official Language),即今時今日的所謂「法定語文」,廣東粵語(Cantonese)就是始皇帝欽定的官話。當時始皇帝採用的,是在東周時期形成,用於列國溝通交流的「雅語」。

秦國在戰國時代,曾向嶺南蠻荒地區,發配及遷徙了大量中原人。歷史上有記載的有五十五萬人,加上為逃避處分向南流亡的罪犯,數量就更為可觀了。這大批包括了戰國七雄治下遷居南蠻之地的移民,日常生活用以溝通交流的當然也是「雅語」了。

祇有短短14年壽命的秦朝僅傳至二世就亡了。先前被南遷的秦國人趙佗在廣州建立南越國,把廣東大部份與及廣西東部地區收入版圖。南越境內通行的一直是秦朝的官話,亦即是保存至今天的廣東粵語。

香港原來是廣東省寶安縣的小漁村,是英國殖民地政府自1841年起一手建立栽培的,至今經已有177年。殖民地的官話是英文(English),民間通用的語言則是廣東粵語。如今大部份香港人(HKers)日常使用的本地話是香港話/港式粵語(Hongkonglish),由三文三語構成。三文是中文、英文與及中英混用;三語就是英語、廣東粵語及普通話。普通話是1997年香港被英國交還中國管治後才加入的,與本地話通用祇有21年。

香港特區政府,強行推動「普教中」,是「客家佔地主」和「威權統治」的體現!

丟哪媽 ‧頂硬上 ‧ 粵十


東方之珠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濟文化起飛以來,穩居現代化大都會前列。港語為粵語注入咗新鮮嘅血液同營養,幫助粵語起死回生,亦為正體字保存咗命脈。粵文化得以綿延,華夏文化得以繼續擴展。

廣東話係廣東人母語,世代口耳相傳,文盲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表情達意,入木三分。廣東話致命嘅缺點,係豐富嘅語音有好多有音無字,不能「我手寫我口」,予人「不能入文」的口實。仲有唔少粵字筆劃繁多,好似「虢礫咔嘞(kick搦卡luck)(林林總總的意思)」、「捩噉hea(呢咁hea)(手忙腳亂、倒瀉籮蟹的意思)」不易書寫。承傳尚且不易,夢想發揚光大,更屬緣木求魚。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祇是有人仍然喜歡講粵語,寫正體字,發揚華夏文化,「丟哪媽!頂硬上!」、「豬兜,你柒夠未呀!」依舊會係粵人母語,代代相傳… …

丟哪媽 ‧頂硬上 ‧ 粵九


語言文字係民族文化嘅載體,約定俗成,富有生命力而且隨着時代變遷,進步文明,與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向前,唔受任何時地限制。繼承使用則存,無人問津則亡。

粵語雖然係聯合國文化部認定嘅世界六大語言之一,但喺中國大陸以至全球都畀普通話打壓,面對失傳嘅噩運。載負粵語嘅正體漢字亦同病相憐,受盡殘/簡體字嘅傷害。但係漢字正好係五千年錦綉中華文化嘅載體。神州大陸百年之後,承傳嘅會唔會係中華文化、人嘅文化與情嘅文化,確實令人憂慮!

粵語從根本上失去咗繼續生存嘅土壤,枯萎係理所當嘅。但係喺近180年前誕生嘅香港話,就賦與粵語新生命。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嘅同時,亦都引入了咗英語。圖畫文字遇上拼音文字,結合成天衣無縫嘅港式粵語(Hongkonglish)。好似「O曬嘴」「捩噉hea」呢些啲港式潮語,又比如「行快D喇」、「搭的士(Taxi)、「買士擔(Stamp)等日常用語,都係粵英混成嘅港式粵語。

丟哪媽 ‧ 頂硬上‧ 粵七


2014年4月2號,廣州台(綜合頻道)夜晚七點黃金時段開始轉播中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新聞聯播》節目,但係事前電視台並冇先諮詢公眾同發出節目調動指引。嗰個時段應該播映嘅節目系係《廣視新聞》完結後嘅《天氣報告》同《合家歡舞台劇》(均為粵語配音劇集)。

電視台講過,《合家歡舞台劇》常年收視穩定喺7.5以上,喺本土舞台劇收視排行榜上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大量觀眾因而對事件向巿政府進行查詢。

廣州文化廣電視新聞出版局喺答覆有關問題時,聲稱「呢個調動係執行國家廣播電視有關法律法規,……通過新聞聯播,人民群眾能夠及時了解黨中央嘅動態、國家發生嘅重大事情。」之不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亦冇法例強制規定地級電視台一定要喺主頻道轉播《新聞聯播》。又話廣州電視台喺以前已經先後喺經濟頻道同英文頻道轉播《新聞聯播》。

後尾廣東新聞台都要喺2016年1月起進行新年改版,《正點報導》所有時段全部改用普通話,其餘大多數粵語節目都陸續遭受撤換,現時主要時段剩返廣告係用粵語製作。

丟哪媽 ‧ 頂硬上 ‧ 粵六


當時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係下任黨同國家最高領導人嘅熱門人選,外界遍認為佢將會喺2012年秋召開嘅中共十八大上接替胡錦濤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以普通話稱呼佢做「習總書記」冇咩唔妥,但係若果用粵語稱呼佢就同「雜種書記」冇咩分別,咁係因為粵語「習」「雜」同音,zaap6之故。

7月25號,近萬名廣州80後再以散步形式進行聚會,堅持撐廣州話。廣州市政府一度增派防暴警到場。嗰陣有人發現現場有便衣警察偷拍,又或者叫現場後生仔離開,都畀群眾報以「丟哪媽!收皮!」、「杯葛煲冬瓜,我哋撐粵語」(杯葛普通話,我哋支持粵語)好似行雷嘅吶喊,震耳欲聾。

8月1號,廣州有群眾喺人民公園聚集撐粵語,畀差人強行清場後,轉去附近嘅北京路烈士陵園遊行,人數以千計。同日香港亦有約二三百人集會聲援廣州嘅撐粵語活動。有廣州人專登去香港,參加香港撐粵語遊行。

新浪微博喺嗰晚,將含有「粵」字微博屏蔽;中文維基百科嘅「2010年廣州撐粵語行動」條目喺廣東亦唔可以正常瀏覽。

丟哪媽 ‧ 頂硬上 ‧ 粵五


2010年7月有報導話廣州市越秀區執信南路小學,要求學生喺課外時間,亦要用普通話進行溝通。有受訪家長表示,如果學生畀人發現講粵語,就會畀人記名同交畀老師處理,甚至會以扣分同「全校點名批評」作為懲罰。家長因而擔心個女唔敢講粵語,一路係咁落去就唔會講粵語。廣西以前全省通行嘅白話(粵語),就係噉由小學開始灰飛煙滅嘅嘞!

7月11日,廣州100名80後網民第一次喺人民公園進行捍衛廣東話集會,高舉「白話起錨、煲冬瓜收皮」標語,大唱香港一九八零年代粵語流行曲。標語中「煲冬瓜」係「普通話」粵語諧音講法;「收皮」就係「香港話(Hongkonglish)較粗俗嘅說話,意思係叫人收聲或者躝屍趷路。

7月中,又有市民發現明代名將袁崇煥喺東莞石碣鄉下袁崇煥紀念公園,原來金色銘牌上刻有袁打仗嗰陣嘅廣東話「丟阿媽,頂硬上!」銘牌,畀文化部門鑿走。香港《蘋果日報》指呢單嘢「令廣東話捍衞戰火上加油」。台灣新唐人電視台報導就指,有網民認為政府嘅做法有政治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