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心感謝加拿大貨櫃車工人,冒著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危險,毅然暫別家園,走上守護自由之路。向奮戰不懈,拋頭顱灑熱血,誓不甘休,保家衛國的烏克蘭勇士致敬。他們激起了人世間反對威權管治與擴張,共產主義荼毒及虐殺的浪潮。
自由民主國家幾拾年來的綏靖外交,如同釀成二次世界大戰的姑息政策,終招今日大禍。口惠而實不至的警告扺制,甚至實質上的政治經濟制裁,何如以戰止戰的光明正大?能戰然後能守,能守然後能和;得民心得天下,得天下得太平。
《論語‧憲問》:「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又:『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人類活動離不開「知」與「行」,而「知」與「行」的本源,全然受著人類心性的支配。
《 中庸·第一章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上天賜予人的氣質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待人處事叫做道。性是「天命」的,也可說是天賦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生生不已的動能。其一是仁性,是人類上貫於精神性天道的成己力量;另一是知性,是人類上通於物質性天道的成物潛能。前者係行(誠)的根本,係知(明)的實踐;後者是(明)的泉源,(誠)的依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宋‧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千載傳頌,深植人心。
宋明心性之學的集大成者,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王陽明先生:「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先生肯定認識和實踐不可分離。 祇有在實踐中透徹瞭解所學的知識,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用實踐來檢驗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根基的是「誠」,要「誠意正心」。心裡想的,要做的就是去做的,而不是為了私利和慾望而想要去做的。這是陽明先終極的盼望和要求。
今時今日,光是「誠意正心」可以嗎?還得添上「殺身成仁」的「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