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三尺有神明,天有眼,沒有人能夠避過天眼。
故此,人生在世,最好奉行天道,仁愛慈悲,樂善好施,才能心安理得,通體舒泰。
如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是人世間的天眼。
每個人的思想、行為、信仰、內涵與外表,
人人都可以看見,人人都拿去互相比較,
用來褒貶、評論和批判。
橫暴專制極權的獨裁者,控制「天眼」監視迫害無量數善良的人。
人們從此活得提心吊胆,連免於恐懼的自由也失去了!
舉頭三尺有神明,天有眼,沒有人能夠避過天眼。
故此,人生在世,最好奉行天道,仁愛慈悲,樂善好施,才能心安理得,通體舒泰。
如今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是人世間的天眼。
每個人的思想、行為、信仰、內涵與外表,
人人都可以看見,人人都拿去互相比較,
用來褒貶、評論和批判。
橫暴專制極權的獨裁者,控制「天眼」監視迫害無量數善良的人。
人們從此活得提心吊胆,連免於恐懼的自由也失去了!
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遺囑的華夏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臨終之前,說出了長眠於南京紫金山的願望。「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中山先生夫人宋慶齡與他的兒子孫科及眾位葬事籌備委員多次登上紫金山實地勘察,才選定了紫金山中部的中茅山建立中山陵。宋慶齡又表示陵墓應建在南面的緩坡上;墓址還須高過明孝陵,並且「不可使人在更高處建墓」。
南京有超過2500年的建城史與及近500年的建都史,故此歷來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稱譽。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割據江東的孫權將治所移到秣陵,在金陵邑舊地築石頭城要塞拱衛,並改秣陵為建業。其後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將都城從武昌遷至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之稱的建業,開啟了南京的都城史。南京自此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長期被視為華夏皇朝的正統所在,也是首批被列作國家歷史文化的名城之一。
中山陵在葬事籌備委員40多份公開徵求得來的陵墓設計當中,選用了呂彥直的設計,整體平面呈警鐘形,與中山先生「喚起民眾」的遺囑吻合。陵園吸取中國古代陵墓的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階將主要建築連為軸線,並布置大片綠地,將陵墓建築群聯接成與背景山勢相稱的宏大整體。
陵墓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的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以肅穆的藍白色調和厚實的建築構型表現出沉靜恢弘的氣度,配合國父的身分與成就,也令遺屬稱心满意,是近代建築史上融合中西文化的經典之作。
然而,中山先生長眠於此,恐怕就沒有機會見證遺囑:「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的實現了。因為翻閱華夏史料,從來沒有記錄一個政權是由南而北,統一神州錦繡山河的!
大話怕計數,2019年6月30日明珠暗投满廿二年。單單係持單程證由大陸輸入香港嘅人口,經已有22*365*150人=1,204,500人。大陸新移民來港後有結緍產子者,就當佢有5%,1,204,500人*0.05=60,225。
如果加埋每年1000名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有申請條件但無定額創業或留學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一般就業政策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的人數,湧入香港嘅合法大陸移民就達到1,500,000人。致於通過其他合法或者非法途徑方式移入香港者,就無法估計喇!
勤奮進取,創意不凡,奉公守法,促使香港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嘅戰後嬰兒,八九六四民運發後,紛紛遷徙避秦。經濟轉型至全面倒向金融、地產及旅遊,令工廠幾近全數內移,工人無業可就。高地價及高房價政策,令草根階層、退休人士及年老無依者容身無地,被迫移居內地。與香港共同成長、繁榮昌盛嘅本地人日日萎縮,與蜂擁前來嘅新香港人天天茁壯,判若雲泥。
港共政府又大力吹噓港人北上讀書就業投資設廠及退休,加入大灣區生活圈,成為大灣人。基礎教育全面推行普教中,講普通話,寫簡化/殘體字,滅絕港式粵語及正體漢字,根除本土文化。短短10年落嚟,維多利亞港接近160年建立嘅基業,根本就為之動搖!
港府積聚富厚的財政儲備及年年盈餘,不但未有被投放在基建設施及改善民生,反而大量耗費於大白象工程之上。官商鄉黑,狼狽為奸,上下其手,满足私利。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淪為笑柄;維港核心價值,蕩然無存。殺雞取卵,誅滅唯恐不盡。
雖然如此,黨國軍領頭人意猶未足,2019年2月18日再推出粵港澳大灣區計劃綱要,力推港人北上移居,大陸人南下進港。明目張膽,展示河水不但要犯井水,還要將井水抽乾,將井填平!2035年後,相信地圖上就再冇香港喇!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902/18/P2019021800772.htm
中學文憑試中文科五張考卷為甚麼會這麼難?
〈卷一〉難在要閱讀理解的文章裡有文言文!以往一直在課堂沿用選有〈愛蓮說〉、〈詠鳥詩兩首〉、〈赤壁賦〉等文言文字的範文教學經已被廢棄,教育局僅提供幾百篇參考篇章供師生選用,變成無兵可練;
就是語體文也是個問題,學生喜歡看的讀物,不少是用廣東話,或者是廣東話夾雜些英日韓等的「香港話」,比如香港小童群益會(The Boys’ &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刊印的《一起走過創傷的日子》、《櫻桃小丸子》等, 修辭用語與語體文總有距離;
上網瀏覽,看到的更加難以歸類;結果卻被考核出:理解能力有問題!
〈卷二〉難在語文分離,不能「我手寫我口」。日常講的是「香港話」,寫的要是語體文/「白話文」,那是以近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的中文書面語。
另外,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不足,理解欠佳,加上忙於補習溫習備考,沒有剩餘去讀好生活這部大書,可以寫點甚麼?
卷三、四難在中文課堂外的溝通用多種語言混雜的「香港話」,而考的卻是「標準」的廣東話。加上50%甚或以上小學及初中遵從教育局指示「普教中」。同學若在小息及或午飯時間用廣東話交談,遭遇舉報,可能會受處分。
回到家裡,望子成龍的父母,也拼命希望用普通話跟心肝寶貝溝通!這樣幫得上考「標準」廣東話口試的忙?況且那個又是甚麼樣的「標準」?
卷五是以上各種難處的總和,還要加上迎合「評卷參考」的要求!
這樣的考試,與其說:「一試定生死」,無寧是:「一卷定生死」!
對這個「華洋雜處」,素來「重英輕中」的社會,這是怎樣的一個諷剌?!
中文科考不好會遭扼殺美好的前途!
香港一旦淪陷,港式粵語及正體字就得殉葬!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關係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以至於發揚光大!
要講普通話,寫簡/殘體字,對於近百份之九十以廣東話及或英語作為母語(Mother tongue),與使用正體字及或英文(English)作為本地語文(Hongkonglish)的香港人(HKers)來說,委實淒涼!長此以往,還會斬斷她與華夏文化的連繫,撲滅本土文化的生機。
在香港守護漢語,得先搶救中文科。香港被英國交還中共管治後,特區政府奉承黨國旨意,首先在中小學語文基礎教育強行推動「普教中」。
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簡稱「普教中」,是港府及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的推廣普通話政策,將普通話取代廣東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主要教學語言,取代以廣東話為主的母語教學。
語常會從2008年起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撥款資助學校推行普教中。語常會推出撥款計劃,普教中學校的數量才逐步上升。政府執意強行,花費巨額於學校撥款、評估與調查之上。
由於教學成效存疑,教育局亦曾承認「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部分中學接受教育局資助,改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引起「推普廢粵」爭議。
話雖如此,但是該政策自2008年推行至今,全港已有超過71%小學設普教中班別,當中有25%的學校已全面推行普教中。中學方面,約有25%中學設普教中班別,一般普教中只於初中實施,高中課程祇是因應「中學文憑試」所需而定。
高中生能否跨過大學門檻,必須香港中學通過文憑試,並且獲得四個核心科目課程3+的成績,中文科是其中的一個。2012年初試啼聲,中文科考獲3+大學接受入學的文憑考試成績的準高中畢業生僅及半數。
2013-2018的考試成績又如何?沒有一屆考生取得3+成績達到六成!
http://www.hkeaa.edu.hk/tc/HKDSE/assessment/exam_reports/exam_stat/2012.html
官話/國語(Mandarin)渡過台灣海峽進入臺灣,是清朝雍正朝庭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公用明清官話的結果,並且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鳯山、彰化、諸羅也加以設置。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二次大戰結束後半世紀,在中國內戰中敗退至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以國語運動推行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語。由於官話在台灣因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臺語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者「臺灣版藍青官話」。
臺灣當地有些國語語音的特色,如ㄣ[ən]、ㄥ[əŋ]不分、平翹音不清等特徵,普遍存在於各族群;甚至連電視新聞播報員也那樣發音。一般來說,這些語音不被認為是臺灣國語。
臺灣的國語和臺灣國語兩者關係,類似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和地方普通話的關係。臺灣國語亦有臺北腔、臺中腔、臺南腔、東部腔等不同的區別。
二戰日治時期的臺灣,「國語」是指日本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日本語。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取代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成為臺灣最高統治機關。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以綜理各項治臺事務。當時在臺灣最常用語的是日語和臺語,遷臺的國民政府官員由於語言障礙,幾乎無法與百姓溝通。雖與日本的「國語」用法名稱截然不同,但近現代「國語」名詞語源實來自20世紀初的日本。
港式粵語、國語與台灣國語全都是用漢語正體書寫的,普通話寫的則是簡化/殘體字。王翠華撰寫的《普通話vs 國語—兩岸對話一本就通》為華文讀者列出5600條中國大陸語詞,以避免在詞彙與語調溝通障礙。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關係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以至於發揚光大!
配合漢語書寫的漢字是正體,方便書寫減省了些筆劃的是簡體,傷殘正體以利文盲學習而成的是簡化/殘體。中共威權政府為對應簡化字將正體字叫做繁體,是華夏五千年文化來的新生事物,存活了不過五十年!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在語言文字的西化運動方面,中國大陸出現了認為應該放棄漢字運動的「漢字落後論」,論述基礎主要有兩點:出版印刷技術遇瓶頸與及不利學習。
拼音文字符號種類少,而且已發展出打字機,但是漢字眾多,不能透過打字機排印,得用巨型鉛字排版房。鉛字排版房需要很大的空間,字模的生產成本亦高,排字員也需要相當時間熟練;還有,檢字須耗費大量時間,因而印刷效率低落,不利知識普及。
漢字難寫難讀,在清末民初時,知識份子便認定漢字是中國識字率低下的主因。他們提出漢字的缺點是「三多五難」:「三多」是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於是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中國走向衰亡,必須改造漢字。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中共建立政權後,在1956年中國大陸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方便學習及辨識,以利符合救國的思想。
漢字由於比拉丁字母複雜,學習難度會較大,但當深入學習之後,漢字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形、音、義」都包含在字裡。漢語在不同知識領域的絕大多數詞彙,都是用三千個常用字構成的,易學易記,便於學習各種知識。
簡化字反而令民智低下,國家衰落;爱党爱国,何如愛國愛家!
為甚麼說普通話是胡兒語?普通話原先的名稱是國語(Mandarin),满大人,清朝的官老爺。出自明清官話,並非漢語,亦非粵語或者港式粵話。是胡化的漢/華語。
中國的官方語言早期以中原雅音為正音,即上古漢語時期,是周朝至漢朝流行於中原的全境通用語言。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漢族政權第一次轉移到南方,使得中原雅音南移,漢語正音因此分為南北兩支。但因東晉遷都南京,中原雅音為基礎正音,由於當時中原漢民帶來雅言並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知識階層,稱為「士音」,雅言和吳語逐漸融合成為南京官話。
南北朝時期,南朝治下的江東崛起,超越中原地區,成為漢民族文化的正統地帶。因此以中原雅音為基礎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語言的正音。
隋朝統一天下,進入中古漢語時期後與流行於中原的中原雅音融合,以《切韻》《廣韻》為標準的唐宋官方語音成為全國通用的正音。
蒙古征服南宋,位於北方的燕京首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黃河流域逐漸衰落。元朝依據的仍然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音(汴洛音)做為共通語的正音。
明朝滅元都南京,「一以中原雅音為正」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確立標準國語。
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南京移民之北京四十萬人超過了北京人口,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南京官話的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的腔調,逐漸產生含有北京聲調的官話,作為國語正音的官話又再次分為南北兩支。當時的北京官話仍不成熟,通行範圍主要在北京及周圍地區的民間,地位較低,官場仍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
明清兩代來華的西方傳教士講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南方官話,周邊國家亦如此,比如日本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期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官話。
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話的腔調,經過時間,北方腔調官話的影響逐漸擴大。清中葉以後,北方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主流的地位。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時至今天,若然您用普通話罵/漢華人,就係「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唐代詩人司空圖寫過《河湟有感》:「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晚唐河湟地區被吐蕃所佔,失土之民不僅沒有奮起反抗,反而紛紛用胡語辱罵自己同胞,令詩人悲嘆不已。如今時移世易,時代和環境不同了,香港已不再被異族佔領,但辱罵同胞這一點和一千多年前並沒有甚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