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學佛做人 ‧ 食為先


父親在廣州出生,祖籍是廣東省順德縣,遠祖則是建立中國最後一個皇朝满州女真族的完顏阿骨打;印記是額前鼓起的龍準,族裔都長著這樣的一幅前額。满族入關後,完顏族分開為六支,建立了六個單字的漢姓。

順德是魚米之鄉,物產豐饒,養蠶繅絲,富甲廣東。順德佳餚美饌,家常小菜,點心小食,亦各自獨樹一幟,名揚海內。順德菜以博取眾長的烹飪技藝見稱,又以清、鮮、爽、嫩、滑為特色。自古以來,就獲得「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順德別稱)」的讚譽。2014年12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廣東順德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稱號,使她成為中國第二個,也是世界上第六個獲得這個殊榮的城市。

單是土鯪魚,就可以烹調出多種道地小品。比如酸薑仁稔蒸鯪魚腩、亁煎鯪魚、煎釀鯪魚、蒸醬鯪魚、蜆蚧鯪魚球、粉葛赤小豆鯪魚湯。獨是塘蓮,也可以做出荷葉蒸雞、蓮藕燜豬肉、蒸藕粉、大良煎藕餅、荷香魚、荷香冬瓜卷等富有家鄉色彩的菜式。

傳統經典名菜,例如焗釀鮮鴨潤腸禾花雀、豬網膏燉大鱔、炒水蛇片,甘脆肥濃,食後齒頰留香。點心小食,諸如炒牛奶、大良雙皮奶薑汁撞奶 、金榜牛乳、 大良蹦砂 、 倫教糕、鳳城魚皮角、龍江煎堆,陳村粉與雞仔餅、均安煎魚餅及蒸豬肉、大良煎蝦餅共野雞卷、鳳城釀節瓜、樂從魚腐、清蒸桂花鱸,脆肉鯇魚粥、林林總總,令人回味無窮。

父親喜歡吃,還會得煮。成家立業後,嚐盡廣東省尤其是家鄉精心泡製飲食。大陸變色後避難香港,定居「美食天堂」,因禍得福,遍嚐環宇極品菜餚佳釀。父親最洋洋自得的是,一生吃下以噸計的鮑參翅肚、山珍海錯。

父親又愛吃甜食,愛喝甜湯。我在成家立室前追隨左右多年,口腹之欲得到最大的满足,祇是臉上雖然有個酒窩,酒量卻遠遠不如父親。滴酒沾唇,便即面紅耳赤,醺然欲睡。

然而有得必有失,父親這樣吃喝到50歲左右,便受著膽固醇、尿酸、血壓等偏高的困擾,每天須按時服用10多種藥物,控制病情。雖然他每天堅持晨運,早茶喝濃至墨黑的普洱茶,但是痛風發作時,還是得躺在床上,叫苦連天!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香港中學文憑中文科考試


中學文憑試中文科五張考卷為甚麼會這麼難?

〈卷一〉難在要閱讀理解的文章裡有文言文!以往一直在課堂沿用選有〈愛蓮說〉、〈詠鳥詩兩首〉、〈赤壁賦〉等文言文字的範文教學經已被廢棄,教育局僅提供幾百篇參考篇章供師生選用,變成無兵可練;

就是語體文也是個問題,學生喜歡看的讀物,不少是用廣東話,或者是廣東話夾雜些英日韓等的「香港話」,比如香港小童群益會(The Boys’ &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刊印的《一起走過創傷的日子》、《櫻桃小丸子》等, 修辭用語與語體文總有距離;

上網瀏覽,看到的更加難以歸類;結果卻被考核出:理解能力有問題!

〈卷二〉難在語文分離,不能「我手寫我口」。日常講的是「香港話」,寫的要是語體文/「白話文」,那是以近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的中文書面語。

另外,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不足,理解欠佳,加上忙於補習溫習備考,沒有剩餘去讀好生活這部大書,可以寫點甚麼?

卷三、四難在中文課堂外的溝通用多種語言混雜的「香港話」,而考的卻是「標準」的廣東話。加上50%甚或以上小學及初中遵從教育局指示「普教中」。同學若在小息及或午飯時間用廣東話交談,遭遇舉報,可能會受處分。

回到家裡,望子成龍的父母,也拼命希望用普通話跟心肝寶貝溝通!這樣幫得上考「標準」廣東話口試的忙?況且那個又是甚麼樣的「標準」?

卷五是以上各種難處的總和,還要加上迎合「評卷參考」的要求!

這樣的考試,與其說:「一試定生死」,無寧是:「一卷定生死」!

對這個「華洋雜處」,素來「重英輕中」的社會,這是怎樣的一個諷剌?!

中文科考不好會遭扼殺美好的前途!

香港一旦淪陷,港式粵語及正體字就得殉葬!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關係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以至於發揚光大!

守護華文漢語 ‧ 保衛台灣香港

守護華文漢語 ‧ 保衛台港 ‧ 台灣國語


官話/國語(Mandarin)渡過台灣海峽進入臺灣,是清朝雍正朝庭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公用明清官話的結果,並且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鳯山、彰化、諸羅也加以設置。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二次大戰結束後半世紀,在中國內戰中敗退至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以國語運動推行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語。由於官話在台灣因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臺語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者「臺灣版藍青官話」。

臺灣當地有些國語語音的特色,如ㄣ[ən]、ㄥ[əŋ]不分、平翹音不清等特徵,普遍存在於各族群;甚至連電視新聞播報員也那樣發音。一般來說,這些語音不被認為是臺灣國語。

臺灣的國語和臺灣國語兩者關係,類似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和地方普通話的關係。臺灣國語亦有臺北腔、臺中腔、臺南腔、東部腔等不同的區別。

二戰日治時期的臺灣,「國語」是指日本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日本語。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取代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成為臺灣最高統治機關。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以綜理各項治臺事務。當時在臺灣最常用語的是日語和臺語,遷臺的國民政府官員由於語言障礙,幾乎無法與百姓溝通。雖與日本的「國語」用法名稱截然不同,但近現代「國語」名詞語源實來自20世紀初的日本。

港式粵語、國語與台灣國語全都是用漢語正體書寫的,普通話寫的則是簡化/殘體字。王翠華撰寫的《普通話vs 國語—兩岸對話一本就通》為華文讀者列出5600條中國大陸語詞,以避免在詞彙與語調溝通障礙。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關係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以至於發揚光大!

正體‧簡體‧簡化‧殘體


配合漢語書寫的漢字是正體,方便書寫減省了些筆劃的是簡體,傷殘正體以利文盲學習而成的是簡化/殘體。中共威權政府為對應簡化字將正體字叫做繁體,是華夏五千年文化來的新生事物,存活了不過五十年!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在語言文字的西化運動方面,中國大陸出現了認為應該放棄漢字運動的「漢字落後論」,論述基礎主要有兩點:出版印刷技術遇瓶頸與及不利學習。

拼音文字符號種類少,而且已發展出打字機,但是漢字眾多,不能透過打字機排印,得用巨型鉛字排版房。鉛字排版房需要很大的空間,字模的生產成本亦高,排字員也需要相當時間熟練;還有,檢字須耗費大量時間,因而印刷效率低落,不利知識普及。

漢字難寫難讀,在清末民初時,知識份子便認定漢字是中國識字率低下的主因。他們提出漢字的缺點是「三多五難」:「三多」是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於是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中國走向衰亡,必須改造漢字。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中共建立政權後,在1956年中國大陸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方便學習及辨識,以利符合救國的思想。

漢字由於比拉丁字母複雜,學習難度會較大,但當深入學習之後,漢字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形、音、義」都包含在字裡。漢語在不同知識領域的絕大多數詞彙,都是用三千個常用字構成的,易學易記,便於學習各種知識。

簡化字反而令民智低下,國家衰落;爱党爱国,何如愛國愛家!

胡兒語 ‧ 普通話


為甚麼說普通話是胡兒語?普通話原先的名稱是國語(Mandarin),满大人,清朝的官老爺。出自明清官話,並非漢語,亦非粵語或者港式粵話。是胡化的漢/華語。

中國的官方語言早期以中原雅音為正音,即上古漢語時期,是周朝至漢朝流行於中原的全境通用語言。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漢族政權第一次轉移到南方,使得中原雅音南移,漢語正音因此分為南北兩支。但因東晉遷都南京,中原雅音為基礎正音,由於當時中原漢民帶來雅言並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知識階層,稱為「士音」,雅言和吳語逐漸融合成為南京官話。

南北朝時期,南朝治下的江東崛起,超越中原地區,成為漢民族文化的正統地帶。因此以中原雅音為基礎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語言的正音。

隋朝統一天下,進入中古漢語時期後與流行於中原的中原雅音融合,以《切韻》《廣韻》為標準的唐宋官方語音成為全國通用的正音。

蒙古征服南宋,位於北方的燕京首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黃河流域逐漸衰落。元朝依據的仍然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音(汴洛音)做為共通語的正音。

明朝滅元都南京,「一以中原雅音為正」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確立標準國語。
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南京移民之北京四十萬人超過了北京人口,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南京官話的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的腔調,逐漸產生含有北京聲調的官話,作為國語正音的官話又再次分為南北兩支。當時的北京官話仍不成熟,通行範圍主要在北京及周圍地區的民間,地位較低,官場仍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

明清兩代來華的西方傳教士講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南方官話,周邊國家亦如此,比如日本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期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官話。

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話的腔調,經過時間,北方腔調官話的影響逐漸擴大。清中葉以後,北方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主流的地位。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時至今天,若然您用普通話罵/漢華人,就係「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唐代詩人司空圖寫過《河湟有感》:「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晚唐河湟地區被吐蕃所佔,失土之民不僅沒有奮起反抗,反而紛紛用胡語辱罵自己同胞,令詩人悲嘆不已。如今時移世易,時代和環境不同了,香港已不再被異族佔領,但辱罵同胞這一點和一千多年前並沒有甚麼分別。

普通話‧廣東話‧香港話


近70年前,中國大陸出現了個新政權。新政權才成立7年,就將講普通話,寫簡化字,組合成現代標準漢語,並且頒布廣泛通行全國。然而,中國大陸以外使用漢語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對漢語卻有不同稱謂。台灣稱為國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叫做標準華語,港澳特別行區稱謂跟中國大陸沒有分別。

將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在語言方面沒有「統一」的大業,就這樣給普通話/满大人(Mandarin)完成了?

秦始皇帝在統一神州大陸的同時,實際上也確立了政府文告使用的「官話」(Official Language),即今時今日的所謂「法定語文」,廣東粵語(Cantonese)就是始皇帝欽定的官話。當時始皇帝採用的,是在東周時期形成,用於列國溝通交流的「雅語」。

秦國在戰國時代,曾向嶺南蠻荒地區,發配及遷徙了大量中原人。歷史上有記載的有五十五萬人,加上為逃避處分向南流亡的罪犯,數量就更為可觀了。這大批包括了戰國七雄治下遷居南蠻之地的移民,日常生活用以溝通交流的當然也是「雅語」了。

祇有短短14年壽命的秦朝僅傳至二世就亡了。先前被南遷的秦國人趙佗在廣州建立南越國,把廣東大部份與及廣西東部地區收入版圖。南越境內通行的一直是秦朝的官話,亦即是保存至今天的廣東粵語。

香港原來是廣東省寶安縣的小漁村,是英國殖民地政府自1841年起一手建立栽培的,至今經已有177年。殖民地的官話是英文(English),民間通用的語言則是廣東粵語。如今大部份香港人(HKers)日常使用的本地話是香港話/港式粵語(Hongkonglish),由三文三語構成。三文是中文、英文與及中英混用;三語就是英語、廣東粵語及普通話。普通話是1997年香港被英國交還中國管治後才加入的,與本地話通用祇有21年。

香港特區政府,強行推動「普教中」,是「客家佔地主」和「威權統治」的體現!

古漢語‧正體字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根源於包羅萬象,兼收並蓄,生命力頑強,更與時並進,天天向前。

漢語盛載著華夏文化,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道德基石,心焉嚮往的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無數華夏族群建立的國度,五千年來被譽為「禮義之邦」。今時今日,聚居五大洲76億以上的地球居民,當中大約有兩成甚或以上是龍的傳人。承傳光大華夏文化的炎黃子孫,自古以來,使用的都是漢語。

粵語(Cantonese)是傳遞古漢語與正體字的主體,故以傳統上有「粵語最古雅」的講法。普通話(Putonghu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年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把國語(Mandarin)改變成的新稱謂。Mandarin普通話的講法係满大人,直接指明是满洲帝國的官話。

國務院也同時發出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公告,「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於全國地區推行,兼且定於一尊。可是,在中國大陸、台灣與及香港的土地上,仍然生活著華裔八大族群:漢满蒙回藏苗猺黎,以及其他千百種族。

配合普通話使用的文字,也隨即同樣被一尊為簡化/體字(Simplified Hanzi,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那就是中國大陸管治地區被簡化/傷殘了的正體漢字。簡化字其實不是簡體字。民族社群使用的語言文字,大多以約定俗成,方便使用為原則,亦會隨著時代流轉變化。以描繪圖像為主的漢字,會就著容易書寫減省筆劃,變成簡體字。例如:剛才的「才」,正體為「纔」;報仇的「仇」,正體為「讎」。

1956年元月,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2013年6月國務院公布《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了大約2,500個規範簡化字。沒有被簡化的正體字,則被稱為傳承字。傳承字/正體字,在寰宇五分之一甚或以上的使用華文人口當中,行將灰飛煙滅!

滄海月明珠有淚


滄海月明珠有淚**

*梁鳳儀(1949年1月17日-),香港企業家,勤+緣媒體|勤+緣媒體服務公司創辦人,長篇小說作家。小說多數以香港風雲變幻的商界為背景,鼓勵女性自立奮鬥,並將財經和經營管理知識融於其中。在1998年,她已出版了100部文學作品,在中國大陸非常流行。 不過她自認:「我其實是個商人。」

梁鳳儀先後有兩段婚姻,髮夫為香港粵音專家何文匯,繼夫為香港立法會議員黃宜弘。她於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獲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

**唐 ‧ 李商隱 ‧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大校友會聯會製作演出舞台劇《摯愛》 (My Love)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製作演出的《摯愛》(My Love) 舞台劇將作環球巡迴演出,包括香港、溫哥華、北京、深圳和倫敦。台前演員與幕後工作人員均為「中大人」,身處世界各地,時刻不忘回饋母校,眾志成城籌備演出,全力為母校籌款,同時彰顯香港中文大學為一所具有文化特色的國際高等學府,並表揚「中大人」的凝聚力及歸屬感。舞台劇的全部經費(包括環球巡迴演出費用)已蒙贊助,全部收入將撥入中大作為弘揚中華文藝等之教育經費。

節目簡介

故事女主角南全碧是財經界鉅子,聰明漂亮,外表狠絕,但內心善良。一場股壇巨變暴露了人性的軟弱和貪婪,令她由擁有幸福愛情與美好事業,變成家破人亡,痛不欲生。經多年的奮鬥,她重新站起來,變成了全球商政界鉅子,她如何在再逢另一場金融大風暴時審決和處理前半生的情仇恩怨?人生如棋局局新,結果令人意想不到。《摯愛》以中大為背景,講述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及幾經風浪的香港金融故事,歷盡波折的人生正是香港及「中大人」永不言倦的奮鬥精神。

[演出時間為2小時,粵語演出,設中英文雙語字幕。]

****享負盛名的中大人參與製作

◎教育及銀行界翹楚林李翹如博士 – 監督委員會主席
◎香港戲劇泰斗鍾景輝博士 – 演員遴選委員會主席
◎校董、校友梁鳳儀博士 – 總策劃/原創編劇
◎著名話劇出品人陳健彬先生 – 監製
◎名導演冼杞然先生 – 總導演
◎校董、著名戲劇家殷巧兒女士 – 台詞指導
◎國學大師何文匯教授 – 作曲作詞
◎本地年青作曲家黃學揚先生 – 音樂設計及統籌
◎劇場導演方祺端先生 – 執行導演
◎著名傳播人葉潔馨女士 – 全球宣傳
◎著名廣告人潘啟迪先生 – 全球宣傳刊物
◎資深戲劇人沙華興女士 – 溫哥華執行監製
◎年青舞台藝術家李衛民先生 – 佈景及燈光設計
◎卑詩省校友會副會長黎尚勇先生 – 溫哥華籌備委員會主席

@香港站三場演出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8月31日首演嘉賓場(門票不作公開發售),中大主管人員包括校董會主席、四屆校長、副校長、院長等將同台演出(只此一場),校長段崇智教授及前任校長沈祖堯教授更會領唱主題曲。

9月1日及9月2日公開場之門票由7月10日(二)起於城市售票網售票處及網站公開發售,票價及折扣優惠如下,詳情見此連結。

滄海月明珠有淚

丟哪媽 ‧頂硬上 ‧ 粵十


東方之珠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濟文化起飛以來,穩居現代化大都會前列。港語為粵語注入咗新鮮嘅血液同營養,幫助粵語起死回生,亦為正體字保存咗命脈。粵文化得以綿延,華夏文化得以繼續擴展。

廣東話係廣東人母語,世代口耳相傳,文盲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表情達意,入木三分。廣東話致命嘅缺點,係豐富嘅語音有好多有音無字,不能「我手寫我口」,予人「不能入文」的口實。仲有唔少粵字筆劃繁多,好似「虢礫咔嘞(kick搦卡luck)(林林總總的意思)」、「捩噉hea(呢咁hea)(手忙腳亂、倒瀉籮蟹的意思)」不易書寫。承傳尚且不易,夢想發揚光大,更屬緣木求魚。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祇是有人仍然喜歡講粵語,寫正體字,發揚華夏文化,「丟哪媽!頂硬上!」、「豬兜,你柒夠未呀!」依舊會係粵人母語,代代相傳… …

丟哪媽 ‧頂硬上 ‧ 粵九


語言文字係民族文化嘅載體,約定俗成,富有生命力而且隨着時代變遷,進步文明,與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向前,唔受任何時地限制。繼承使用則存,無人問津則亡。

粵語雖然係聯合國文化部認定嘅世界六大語言之一,但喺中國大陸以至全球都畀普通話打壓,面對失傳嘅噩運。載負粵語嘅正體漢字亦同病相憐,受盡殘/簡體字嘅傷害。但係漢字正好係五千年錦綉中華文化嘅載體。神州大陸百年之後,承傳嘅會唔會係中華文化、人嘅文化與情嘅文化,確實令人憂慮!

粵語從根本上失去咗繼續生存嘅土壤,枯萎係理所當嘅。但係喺近180年前誕生嘅香港話,就賦與粵語新生命。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嘅同時,亦都引入了咗英語。圖畫文字遇上拼音文字,結合成天衣無縫嘅港式粵語(Hongkonglish)。好似「O曬嘴」「捩噉hea」呢些啲港式潮語,又比如「行快D喇」、「搭的士(Taxi)、「買士擔(Stamp)等日常用語,都係粵英混成嘅港式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