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因緣


50车前在香港上大學也和如今一樣,是不用穿校服的。開學前,就因為大學生的身份,獲得公教大專同學會在九龍塘華仁書院創辦的成人夜中學的聘任。父親因為我這雙重身份,帶領我去置裝。我在先施大百貨公司購置了兩件絲質襯衣、兩條西褲、一雙漆黑發亮的皮鞋、幾雙襪,花費了接近半年尚未開始收入的薪津。

進入新學習階段最大的收獲,是得到了完全獨立自主的權利。老家管吃管住,自己在成人夜中學幫助學員認識中國語言文字歷史與文化所得,就可以自行支配。少吃幾頓早餐,可以買本書;午晚兩餐飯吃得簡單點,省下來的足夠看部來自歐美的電影。

看過閒書、電影後,有所觸發,把感受寫下來,投稿到中國學生周報,得到發表,是當時最大的满足。日常生活趣事、花邊新聞,也可以寫段800至1000字的播音劇,投到廣播電台的三分鐘劇場去,按時收聽是否在空中播放。這全都是小學畢業年終兩個月,考過升中試後,鍾老師為我開啟中國語言文學結的緣與收的果。

石頭記上的因緣又是怎樣的呢?書中第一回說了個神話故事作為交待。通靈寶玉由於無緣補天,落得逍遙,周遊閒蕩。偶然閒蕩至警幻仙子處,仙子把他留居赤霞宮中,還喚他作神瑛侍者。石頭雖然總算是派上了用場,也祇不過是經常在西方靈河岸上行走。那靈河岸邊三生石畔長著林棵絳珠仙草,生得嬌柔可愛,侍者於是天天用甘露灌溉,助長生機。

「絳仙草」朝夕吸收天地精華,又飽受甘露滋養,脫掉草木之胎,幻化成女體人形,終日遊於「離恨天」外。然而,有感於未報灌溉之恩,乃至於內中鬱結了段纏綿不盡之意,常謂彼此若轉世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也還得過了!」

人世間的恩怨情仇,不是早就刻在三生石上?人際關係當中至親至愛的父子、夫婦兩倫,卻有著「無冤不成夫婦,無仇不成父子」的說法。男歡女愛,山盟海誓,冤的是甚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仇竟何在?又可有化解之方?

紅樓夢‧夢幻


與《紅樓夢》結緣,是自出娘胎以來,破天方自作主張的結果。半世紀前的暑假,收到香港中文大學兩間成員學院的入學面試通知。新亞書院文學院中文系和聯合書院商社學院工商管理系都向我招手。父親當時在香港開了家藥材、製藥原料及中西成藥貿易公司,自然希望兒子繼承父業了。

然而,不知道是因為當年步入反叛時期,還是少不更事。到達兩院聯招地點,想也不想,便走到新亞書院中文系面試處。「看過《紅樓夢》嗎?」是系主任提的第一個問題。那個年頭,100個小學畢業生,才有兩三個可以上大學。光是苦讀應考中、英、數、中史、歷史與地理六科教科及參考書,經已廢寢忘餐,那來時間去讀「閒書」呢?

也許是命中注定,也許是潘老師這位「紅學專家」,想多個年青人讀讀這部位居四大奇書之首的鉅著吧;所以這個連書名也祇是在書上見過的,竟然也幸蒙取錄。「紅樓夢研究」是當年中文系必修的課題程,第一次拜讀,祇是為了得學分。往後聽從老師的訓誨,每10年重讀一回;直活到40、50以後,才明白要讀懂她,得先讀懂人生這部大書。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女媧煉石補青天用剩的一塊石頭上面刻著的文字。作者在全書起首即寫下「作者自云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 …。更於篇中間用「夢」「幻」等字,卻是此書本旨,兼寓提醒閱者之意」。

話說石頭經鍛煉通靈之後,被棄於青埂峰下;及後得一僧一道在其上鐫刻文字。通靈寶玉幾歷滄桑,又遇空空道人,抄錄石上「敘著墮落之鄉,投胎之處,以及家庭瑣事,閨閣閒情,詩詞謎語… …。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題曰《風月寶鑑》。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又題曰《金陵十二釵》,並題一絕: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單看多個書名,就經已殊堪玩味了!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香港中學文憑中文科考試


中學文憑試中文科五張考卷為甚麼會這麼難?

〈卷一〉難在要閱讀理解的文章裡有文言文!以往一直在課堂沿用選有〈愛蓮說〉、〈詠鳥詩兩首〉、〈赤壁賦〉等文言文字的範文教學經已被廢棄,教育局僅提供幾百篇參考篇章供師生選用,變成無兵可練;

就是語體文也是個問題,學生喜歡看的讀物,不少是用廣東話,或者是廣東話夾雜些英日韓等的「香港話」,比如香港小童群益會(The Boys’ &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刊印的《一起走過創傷的日子》、《櫻桃小丸子》等, 修辭用語與語體文總有距離;

上網瀏覽,看到的更加難以歸類;結果卻被考核出:理解能力有問題!

〈卷二〉難在語文分離,不能「我手寫我口」。日常講的是「香港話」,寫的要是語體文/「白話文」,那是以近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的中文書面語。

另外,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不足,理解欠佳,加上忙於補習溫習備考,沒有剩餘去讀好生活這部大書,可以寫點甚麼?

卷三、四難在中文課堂外的溝通用多種語言混雜的「香港話」,而考的卻是「標準」的廣東話。加上50%甚或以上小學及初中遵從教育局指示「普教中」。同學若在小息及或午飯時間用廣東話交談,遭遇舉報,可能會受處分。

回到家裡,望子成龍的父母,也拼命希望用普通話跟心肝寶貝溝通!這樣幫得上考「標準」廣東話口試的忙?況且那個又是甚麼樣的「標準」?

卷五是以上各種難處的總和,還要加上迎合「評卷參考」的要求!

這樣的考試,與其說:「一試定生死」,無寧是:「一卷定生死」!

對這個「華洋雜處」,素來「重英輕中」的社會,這是怎樣的一個諷剌?!

中文科考不好會遭扼殺美好的前途!

香港一旦淪陷,港式粵語及正體字就得殉葬!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關係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以至於發揚光大!

守護華文漢語 ‧ 保衛台灣香港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普教中及中學文憑試


要講普通話,寫簡/殘體字,對於近百份之九十以廣東話及或英語作為母語(Mother tongue),與使用正體字及或英文(English)作為本地語文(Hongkonglish)的香港人(HKers)來說,委實淒涼!長此以往,還會斬斷她與華夏文化的連繫,撲滅本土文化的生機。

在香港守護漢語,得先搶救中文科。香港被英國交還中共管治後,特區政府奉承黨國旨意,首先在中小學語文基礎教育強行推動「普教中」。

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簡稱「普教中」,是港府及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的推廣普通話政策,將普通話取代廣東話作為中國語文科的主要教學語言,取代以廣東話為主的母語教學。

語常會從2008年起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撥款資助學校推行普教中。語常會推出撥款計劃,普教中學校的數量才逐步上升。政府執意強行,花費巨額於學校撥款、評估與調查之上。

由於教學成效存疑,教育局亦曾承認「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部分中學接受教育局資助,改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引起「推普廢粵」爭議。

話雖如此,但是該政策自2008年推行至今,全港已有超過71%小學設普教中班別,當中有25%的學校已全面推行普教中。中學方面,約有25%中學設普教中班別,一般普教中只於初中實施,高中課程祇是因應「中學文憑試」所需而定。

高中生能否跨過大學門檻,必須香港中學通過文憑試,並且獲得四個核心科目課程3+的成績,中文科是其中的一個。2012年初試啼聲,中文科考獲3+大學接受入學的文憑考試成績的準高中畢業生僅及半數。

2013-2018的考試成績又如何?沒有一屆考生取得3+成績達到六成!

https://www.wikiwand.com/zh-hant/%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6%96%87%E6%86%91%E8%80%83%E8%A9%A6

http://www.hkeaa.edu.hk/tc/HKDSE/assessment/exam_reports/exam_stat/2012.html

守護華文漢語 ‧ 保衛台灣香港

守護華文漢語 ‧ 保衛台港 ‧ 台灣國語


官話/國語(Mandarin)渡過台灣海峽進入臺灣,是清朝雍正朝庭下令福建、廣東各府州縣,多方教導互通公用明清官話的結果,並且於1729年在臺南縣署首設「正音書院」,接著於鳯山、彰化、諸羅也加以設置。之後,因沒有成效而於1750年停辦臺南縣「正音書院」。

二次大戰結束後半世紀,在中國內戰中敗退至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以國語運動推行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語。由於官話在台灣因為詞彙、語音等方面受到臺語的影響,產生出了質變的官話,這變異的官話便被戲稱為「臺灣國語」,或者「臺灣版藍青官話」。

臺灣當地有些國語語音的特色,如ㄣ[ən]、ㄥ[əŋ]不分、平翹音不清等特徵,普遍存在於各族群;甚至連電視新聞播報員也那樣發音。一般來說,這些語音不被認為是臺灣國語。

臺灣的國語和臺灣國語兩者關係,類似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和地方普通話的關係。臺灣國語亦有臺北腔、臺中腔、臺南腔、東部腔等不同的區別。

二戰日治時期的臺灣,「國語」是指日本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日本語。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取代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成為臺灣最高統治機關。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以綜理各項治臺事務。當時在臺灣最常用語的是日語和臺語,遷臺的國民政府官員由於語言障礙,幾乎無法與百姓溝通。雖與日本的「國語」用法名稱截然不同,但近現代「國語」名詞語源實來自20世紀初的日本。

港式粵語、國語與台灣國語全都是用漢語正體書寫的,普通話寫的則是簡化/殘體字。王翠華撰寫的《普通話vs 國語—兩岸對話一本就通》為華文讀者列出5600條中國大陸語詞,以避免在詞彙與語調溝通障礙。

守護華文漢語,保衛台港,關係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以至於發揚光大!

正體‧簡體‧簡化‧殘體


配合漢語書寫的漢字是正體,方便書寫減省了些筆劃的是簡體,傷殘正體以利文盲學習而成的是簡化/殘體。中共威權政府為對應簡化字將正體字叫做繁體,是華夏五千年文化來的新生事物,存活了不過五十年!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在語言文字的西化運動方面,中國大陸出現了認為應該放棄漢字運動的「漢字落後論」,論述基礎主要有兩點:出版印刷技術遇瓶頸與及不利學習。

拼音文字符號種類少,而且已發展出打字機,但是漢字眾多,不能透過打字機排印,得用巨型鉛字排版房。鉛字排版房需要很大的空間,字模的生產成本亦高,排字員也需要相當時間熟練;還有,檢字須耗費大量時間,因而印刷效率低落,不利知識普及。

漢字難寫難讀,在清末民初時,知識份子便認定漢字是中國識字率低下的主因。他們提出漢字的缺點是「三多五難」:「三多」是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於是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中國走向衰亡,必須改造漢字。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中共建立政權後,在1956年中國大陸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方便學習及辨識,以利符合救國的思想。

漢字由於比拉丁字母複雜,學習難度會較大,但當深入學習之後,漢字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形、音、義」都包含在字裡。漢語在不同知識領域的絕大多數詞彙,都是用三千個常用字構成的,易學易記,便於學習各種知識。

簡化字反而令民智低下,國家衰落;爱党爱国,何如愛國愛家!

胡兒語 ‧ 普通話


為甚麼說普通話是胡兒語?普通話原先的名稱是國語(Mandarin),满大人,清朝的官老爺。出自明清官話,並非漢語,亦非粵語或者港式粵話。是胡化的漢/華語。

中國的官方語言早期以中原雅音為正音,即上古漢語時期,是周朝至漢朝流行於中原的全境通用語言。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漢族政權第一次轉移到南方,使得中原雅音南移,漢語正音因此分為南北兩支。但因東晉遷都南京,中原雅音為基礎正音,由於當時中原漢民帶來雅言並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知識階層,稱為「士音」,雅言和吳語逐漸融合成為南京官話。

南北朝時期,南朝治下的江東崛起,超越中原地區,成為漢民族文化的正統地帶。因此以中原雅音為基礎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語言的正音。

隋朝統一天下,進入中古漢語時期後與流行於中原的中原雅音融合,以《切韻》《廣韻》為標準的唐宋官方語音成為全國通用的正音。

蒙古征服南宋,位於北方的燕京首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黃河流域逐漸衰落。元朝依據的仍然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音(汴洛音)做為共通語的正音。

明朝滅元都南京,「一以中原雅音為正」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確立標準國語。
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南京移民之北京四十萬人超過了北京人口,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南京官話的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的腔調,逐漸產生含有北京聲調的官話,作為國語正音的官話又再次分為南北兩支。當時的北京官話仍不成熟,通行範圍主要在北京及周圍地區的民間,地位較低,官場仍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

明清兩代來華的西方傳教士講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南方官話,周邊國家亦如此,比如日本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期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官話。

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話的腔調,經過時間,北方腔調官話的影響逐漸擴大。清中葉以後,北方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主流的地位。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時至今天,若然您用普通話罵/漢華人,就係「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唐代詩人司空圖寫過《河湟有感》:「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晚唐河湟地區被吐蕃所佔,失土之民不僅沒有奮起反抗,反而紛紛用胡語辱罵自己同胞,令詩人悲嘆不已。如今時移世易,時代和環境不同了,香港已不再被異族佔領,但辱罵同胞這一點和一千多年前並沒有甚麼分別。

普通話‧廣東話‧香港話


近70年前,中國大陸出現了個新政權。新政權才成立7年,就將講普通話,寫簡化字,組合成現代標準漢語,並且頒布廣泛通行全國。然而,中國大陸以外使用漢語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對漢語卻有不同稱謂。台灣稱為國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叫做標準華語,港澳特別行區稱謂跟中國大陸沒有分別。

將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兩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在語言方面沒有「統一」的大業,就這樣給普通話/满大人(Mandarin)完成了?

秦始皇帝在統一神州大陸的同時,實際上也確立了政府文告使用的「官話」(Official Language),即今時今日的所謂「法定語文」,廣東粵語(Cantonese)就是始皇帝欽定的官話。當時始皇帝採用的,是在東周時期形成,用於列國溝通交流的「雅語」。

秦國在戰國時代,曾向嶺南蠻荒地區,發配及遷徙了大量中原人。歷史上有記載的有五十五萬人,加上為逃避處分向南流亡的罪犯,數量就更為可觀了。這大批包括了戰國七雄治下遷居南蠻之地的移民,日常生活用以溝通交流的當然也是「雅語」了。

祇有短短14年壽命的秦朝僅傳至二世就亡了。先前被南遷的秦國人趙佗在廣州建立南越國,把廣東大部份與及廣西東部地區收入版圖。南越境內通行的一直是秦朝的官話,亦即是保存至今天的廣東粵語。

香港原來是廣東省寶安縣的小漁村,是英國殖民地政府自1841年起一手建立栽培的,至今經已有177年。殖民地的官話是英文(English),民間通用的語言則是廣東粵語。如今大部份香港人(HKers)日常使用的本地話是香港話/港式粵語(Hongkonglish),由三文三語構成。三文是中文、英文與及中英混用;三語就是英語、廣東粵語及普通話。普通話是1997年香港被英國交還中國管治後才加入的,與本地話通用祇有21年。

香港特區政府,強行推動「普教中」,是「客家佔地主」和「威權統治」的體現!

古漢語‧正體字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根源於包羅萬象,兼收並蓄,生命力頑強,更與時並進,天天向前。

漢語盛載著華夏文化,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道德基石,心焉嚮往的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無數華夏族群建立的國度,五千年來被譽為「禮義之邦」。今時今日,聚居五大洲76億以上的地球居民,當中大約有兩成甚或以上是龍的傳人。承傳光大華夏文化的炎黃子孫,自古以來,使用的都是漢語。

粵語(Cantonese)是傳遞古漢語與正體字的主體,故以傳統上有「粵語最古雅」的講法。普通話(Putonghu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年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把國語(Mandarin)改變成的新稱謂。Mandarin普通話的講法係满大人,直接指明是满洲帝國的官話。

國務院也同時發出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公告,「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於全國地區推行,兼且定於一尊。可是,在中國大陸、台灣與及香港的土地上,仍然生活著華裔八大族群:漢满蒙回藏苗猺黎,以及其他千百種族。

配合普通話使用的文字,也隨即同樣被一尊為簡化/體字(Simplified Hanzi,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那就是中國大陸管治地區被簡化/傷殘了的正體漢字。簡化字其實不是簡體字。民族社群使用的語言文字,大多以約定俗成,方便使用為原則,亦會隨著時代流轉變化。以描繪圖像為主的漢字,會就著容易書寫減省筆劃,變成簡體字。例如:剛才的「才」,正體為「纔」;報仇的「仇」,正體為「讎」。

1956年元月,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2013年6月國務院公布《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了大約2,500個規範簡化字。沒有被簡化的正體字,則被稱為傳承字。傳承字/正體字,在寰宇五分之一甚或以上的使用華文人口當中,行將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