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簡體‧簡化‧殘體


配合漢語書寫的漢字是正體,方便書寫減省了些筆劃的是簡體,傷殘正體以利文盲學習而成的是簡化/殘體。中共威權政府為對應簡化字將正體字叫做繁體,是華夏五千年文化來的新生事物,存活了不過五十年!

自19世紀開始,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在語言文字的西化運動方面,中國大陸出現了認為應該放棄漢字運動的「漢字落後論」,論述基礎主要有兩點:出版印刷技術遇瓶頸與及不利學習。

拼音文字符號種類少,而且已發展出打字機,但是漢字眾多,不能透過打字機排印,得用巨型鉛字排版房。鉛字排版房需要很大的空間,字模的生產成本亦高,排字員也需要相當時間熟練;還有,檢字須耗費大量時間,因而印刷效率低落,不利知識普及。

漢字難寫難讀,在清末民初時,知識份子便認定漢字是中國識字率低下的主因。他們提出漢字的缺點是「三多五難」:「三多」是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於是有激烈的觀點認為漢字導致中國走向衰亡,必須改造漢字。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中共建立政權後,在1956年中國大陸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方便學習及辨識,以利符合救國的思想。

漢字由於比拉丁字母複雜,學習難度會較大,但當深入學習之後,漢字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形、音、義」都包含在字裡。漢語在不同知識領域的絕大多數詞彙,都是用三千個常用字構成的,易學易記,便於學習各種知識。

簡化字反而令民智低下,國家衰落;爱党爱国,何如愛國愛家!